2025.10.28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牛翠霞老师组织专业竞赛

(图二)牛翠霞老师授课中

(图三)带队参加结构设计竞赛
站在西安欧亚学院建校30周年的时光渡口回望,入职人居环境学院的 2 年多岁月,像一卷慢慢铺展的绒面画册 —— 每一笔,都藏着从 “工程图纸” 到 “育人课堂” 的柔软转型。在此之前的 14 年,我的人生字典里只有设计院的严谨刻度:画过数不清的结构图纸,算过成千上万组力学数据,从结构工程师到结构总工程师,指尖触过的永远是冰冷的键盘,眼里映着的始终是钢筋混凝土的直线与棱角。我曾笃定,这辈子的底色,都会是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冷静。直到 2023 年 5 月 4 日,那天的阳光格外柔和,透过欧亚校园里的梧桐叶,在地面洒下细碎的光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 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学生们清脆的笑声;没有图纸的堆叠,只有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书声。那一刻突然明白,原来专业不止有冰冷的公式,还能被教育焐出鲜活的温度。
初为人师时,我曾带着工程师的 “自信” 登场:主持过那么多重大项目,把专业知识讲清楚,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欧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很快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当PBL教学法、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这些新鲜词汇摆在面前,我才意识到,好工程师懂 “怎么做”,但好老师得懂 “怎么让学生学会做”。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 “试错”:把曾经主持的项目拆成一个个小故事,从 “某大厦基坑支护难题” 讲到 “某商业楼抗震设计优化”,让枯燥的理论藏在真实案例里;试着让学生分组模拟 “项目团队”,从方案构思到图纸绘制,全程自己讨论、自己决策。 看着他们眼里闪着的光,我忽然懂了:讲台从不是单人独奏的舞台,而是师生一起种草、一起开花的土壤。
总觉得,教师手里最珍贵的 “工具”,不是教案和课本,而是帮学生打开新窗口的机会。而这份机会,是在指导学生竞赛的时候。2023年首次参加第二届“盈建科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组队那天,会议室里坐满了眼神里带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学生,有人小声问:“老师,咱们真的能和全国的强队比吗?” 我没说太多鼓励的话,只是把提前整理好的资料摊在桌上:“现在行业里最缺的就是能把理论落地到智能设计的人,这场比赛,就是咱们把课堂知识‘练成真功夫’的机会。”从选题到建模,从方案优化到答辩准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举获得A、B两个赛道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我到现在都记得 —— 那是努力被看见的雀跃,也是学生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专业能做成事” 的底气。
2024 年的第三届竞赛,我们多了份从容,也多了份 “闯劲”,斩获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再创佳绩。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对行业发展的敏锐判断,果断参加新赛道C赛道——既有建筑智能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取得初赛、决赛均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看着学生们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我比自己获奖还开心。竞赛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领域,打通了学生就业全新路径;同时,竞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的奋斗激情和内驱力。我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从不是教会学生做对一道题,而是帮他们看见专业之外的广阔世界。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建筑业的 “风向” 变了,正处于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度的重要转型期,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变,就连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也悄悄有了不同。这份 “变化”,最终也传到了我们专业招生的阵线上。今年,我接下了专业招生的任务,这一下,我从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 “教学者”,变成了要向考生和家长们,好好讲清专业未来的 “推介者”。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就凭着自己多年对行业的熟悉,一点点梳理市场的真实需求,琢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反复打磨专业的特色亮点,到设计能让人一眼看懂的招生材料;从跑遍各个宣传现场,到挑选、培训一起作战的招生助理;再到在咨询会现场,耐心解答每一个关于专业、关于就业的疑问,帮考生们把高考志愿填得更踏实 —— 每一步,我都不敢马虎。
这段招生经历,比任何时候都让我明白:招生不是简单的 “招来人”,而是要找准专业和市场的 “接口”。只有沉下心去挖透雇主真正需要什么,摸准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带着 “先想就业、再谈招生” 的思路,用扎实的 “出口”(就业质量),才能换来考生和家长信任的 “入口”(报考选择)。这,就是招生工作最扎实的底气。
现在,我的重心又转向了校企合作。我想把企业的真实项目搬进课堂,让学生不用等到毕业,就能摸到 “实战” 的脉搏。上次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结束后,一个没拿到奖项的男生低着头来找我,声音有点哽咽却很坚定:“老师,明年我还能再参加吗?我知道哪里错了。” 看着他眼里的不服输,我拍着他的肩膀说 “当然可以”,那一刻突然明白,教育最动人的,从来不是 “教出多少获奖者”,而是点燃多少人心里的 “不放弃”。
30年栉风沐雨,欧亚学院在时光中不断成长;而我,也在与人居环境学院的同行中,慢慢褪去 “工程师” 的冷峻,多了 “教师” 的温柔。未来,我愿继续以专业为笔,以热爱为墨,在育人的画卷上慢慢画 —— 画学生们成长的模样,画专业发展的方向,也画我与欧亚、人居一起,慢慢变好的时光。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总有一天,会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温暖与力量。
牛翠霞高级工程师、硕士;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低能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