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速递

人居学院好书推荐 | 第一百二十四期:《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2025.03.30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图二)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1内容简介《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2作者简介诺伯舒兹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美国耶鲁大学(1965)、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 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

原文摘录人要定居下来,他必须在环境中能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简而言之,他必须能体验环境是充满意义的。所以定居不只是“庇护所”,就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对沙漠居住者而言,场所精神即是真神的表征。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它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某种环境特性中。这两种相关的精神更可能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想要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晓得身置何处。而且他同时得在环境中认同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晓得他和某个场所是怎样的关系。环境最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而是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我们曾说明水的出现可以强调地表起伏的场所结构,山谷事实上是有河流所“强调”,而盆地的意象则由湖泊所强化。书中还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认为建筑是从属于诗意的,其目的在于帮助人定居。舒尔茨认为,人要定居下来,必须在环境中能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简而言之,定居不仅仅是“庇护所”,而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场所具有清晰特性,是具有特定气氛的空间‌。此外,书中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特性,如喀土穆这个由“一个岛加三个镇”组成的城市,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空间结构。图提岛保持了原始的地方文化,恩图曼镇则是本土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地,而喀土穆镇和工业北镇则体现了英殖民和现代工业的影响‌。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文化如何在同一地理空间中共同存在和发展。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