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速递

论文推荐 | 基于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更新策略—常德柳叶湖环湖风光带规划设计

2025.03.23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社会生命记忆载体形成过程

(图二)规划图

(图三)平面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发展变化的城市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连续性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如何发掘社会生态记忆,将具有时间深度和空间结构的集体社会记忆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型,进而营造空间和场所,是积极参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和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环湖风光带为例,研究如何将生态记忆用于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记忆载体的识别、存储、重构、嫁接、转化,创造出具有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努力实现社会集体记忆对于景观营建作用的理解和实践尝试。将人们过去的集体记忆和对地方的情感通过设计手段带入现在,研究如何将过去的痕迹融入日常景观的体验中,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湖泊、生态记忆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滨河带。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恢复;社会生态记忆;记忆载体1.中国城市的文化景观、自然山水脉络等可识别性记忆载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遭到破坏。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过程,往日景观的保护和留存,有助于文化的连续性和地方特性的塑造。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如何将社会生态记忆应用于2生态和景观连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笔者通过常德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的营建进行了实践探索。四、研究内容景观的连续性与社会生态记忆的构建:1.1 景观的连续性景观具有记忆存储的作用,是人的记忆和空间场所之间结构性联系较为显著的领域。最观的连续性通过记忆载体、存储库得以延续,它们在长久的发展、缓慢的变化中创造出社会和文化特征。1.2 社会生态记忆的发展与构建生态记忆的概念与社会记忆相融合,即以生态记忆作为社会生态恢复力的载体时,它为土地用和城市景观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记忆载体的提取和再利用,进而影响城市景观的动态和发展轨迹。生态记忆载体将时间深度与空间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群体和文化可能会建立起一个与生态记忆载体相关的集体社会记忆即社会生态记忆2 项目概况与历史沿革柳叶湖位于常德市北部新城,其水域面积达 21.8 km2约为杭州西湖的 3倍,是中国暨武汉东湖后水域面积排名第二的城市湖泊,并亨有“中国城市第一湖”的美誉。环湖风光带全长约 30 km,前 15 km 已于数年前建成。在与大自然互动演进的过程中,湖泊和河流景观呈现动态演变状态。从远离城市的天然湖泊,到“文革”时期的“围湖造田”,再到1998年后的“退田还湖”,逐步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空间格局。3 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社会生态记忆的复兴策略规划希望以“社会生态记忆”为主要设计策略,再现当时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历史。同时完善公共设施,植入适合现代城市生活的空间,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新城中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市民娱乐、健身、休闲、观光的环湖风光带。

社会记忆载体的识别提取和转化1)社会记忆的恢复:地方志、文学记载的生活场景的提炼和转化再现;重现即将消失的村落地名2)社会记忆的嫁接:将文化记忆载体移植到新的环境中;社会记忆与文化生活的嫁接。3.2 生态记忆的保留、恢复和重生设计挖掘场地原生生物,维持景观中的基本信息和进化路径;寻找场地原始自然地貌特征,将记忆体与景观之间相互联系;营造良好的动物栖息地,实现引鸟和留鸟。道路系统的保留与新生:道路右侧设置为景观斜坡,高速机动车道如今完全被隐藏在树荫中,一侧的柳叶湖湖水荡漾而另一侧连片的鱼塘展现着湖湘田园风貌。2)老堤角生态记忆空间的塑造:老堤角的改造既满足了退耕还湖的水域保护要求,又保留了场地的肌理形式和文化记忆。3)动物生境管理与植物群落建植:鹤山画障段定位为区域性公园绿地,保留场地原有大片橘林,结合护岸及滩涂空间,补充点缀性植物,营造生态滨水岸线。柳叶湖从片段化林地转变为乔灌草相结合的湖泊湿地,湖鸟不时从水面上滑过,鸟类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改善了其生态多样性结语五、柳叶湖将河道社会生态记忆和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社会生态记忆载体相互强化,通过空间将生态和记忆载体连接起来,维护公园的连续性和质量。通过记忆载体的识别、存储重构、嫁接、转化,从而创造出具有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设计探索了景观的情感能力,将过去的人们记忆和地方的情感带入现在,研究如何将过去的痕迹融入日常景观的体验中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湖泊、生态记忆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滨河带。在这个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以专业的角度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多个方案的多方比较,努力实现社会集体记忆对于景观营建作用的理解和实践尝试,探索如何将时间深度和空间结构共同构成的生态记忆尽可能地保存在我们的实践中。城市化还将继续侵蚀各种古老的文化景观,希望通过场地的营建、故事的重述,追寻人们曾经珍爱的回忆,再现城市中逝去的集体记忆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