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推荐书籍样式
《如何理解建筑》
内容简介—— 大多数人对建筑的了解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名胜古迹,或者时常被忽略的生活背景,其实建筑对我们来说是最容易接触到艺术形式。因此,提升对建筑的理解力,优化欣赏建筑的思维,是每一个追求生活品味的现代人需要掌握的技能。 作者雷布琴斯基教授在本书中向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建筑的框架,涵盖了10个思考维度,并通过介绍现代丰富多彩的建筑和众多知名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过程,带领读者深入体验建筑的本质。
作者简介—— 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Witold Rybczynski)国际知名城市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建筑评论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荣誉教授。长期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报刊撰写建筑和城市方面的专题文章。著有《嬗变的大都市》等作品。2007年,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授予他“文森特·斯库利奖”(Vincent Scully Prize)。
目录—— 引言 建筑是如何运作的。01 概念:一栋建筑的来源;02 环境:栖身之所;03 场地:呈现方式的决定因素;04 平面:建筑的根本;05 结构:建造过程;06 表皮:第一印象;07 细部:理念的表现方式;08 风格:视觉逻;09 历史:灵感或累赘;10 品位:对美的认知和捕捉
原文摘要——贝聿铭晚年时拒绝参加竞赛,因为他认为最好的建筑只会产生于建筑师和甲方之间的深度对话。竞赛的评委通常喜欢“引人注目”多过“深思熟虑”,喜欢“单纯”多过“周全”,喜欢“吸引眼球”多过“含蓄精妙”。一方面,建筑物如博物馆类建筑,一个简单的想法可以统领整个方案,支撑它们去参加竞赛:另一方面,当功能或场地需要一个细致入微的解方案时,基于单一想法的建筑通常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按语:建筑竞赛,特别是有甲方标的的竞赛,正是甲方宣示其权力的途径,改变城市环境、创造空间话语都是无比巨大的“话语权”。—— 引自章节:01 概念:一栋建筑的来源。强森在自己设计的屋子里住了快六十年,直到他去世为止,他从未装设纱门,而是忍受虫子带来的不便。强森曾在上课时对耶鲁大学的学生说:“我宁可睡在离最近的厕所有三个街区远的夏尔特主教座堂,也不愿睡在浴室彼此相邻的哈佛宿舍。”伟大建筑是否不能以实用性来衡量?强森的说法虽然漫不经心,却值得认真看待。伟大建筑的体验是罕见而珍贵的,便利性却很常见——而且可取代。我住的地方是一间石砌屋子,是费城建筑师小路易斯·德灵于1907年设计的。过去几年,屋内有好几面墙严重受潮,这是阶梯式矮墙遭遇大风雨时无法排水所导致的。这间屋子让我每天心情愉快,渗漏则偶尔需要修补与重新粉刷。生活原本就不是完美的。—— 引自第35页。拉斯姆森在《建筑体验》中写到:我的目的是用尽一切手段让大家知道建筑师手上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并向大家展示这种乐器有多么广的音域,从而唤醒大家对音乐的感知。我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 引自章节:引言 建筑是如何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