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空间分布图
(图二)多元回归及显著性检验
(图三)理论模型框架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关键词:风最园林;城市绿地;建成环境;老年人;体力活动;章节目录,理论模型构建,数据来源与方法,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可达性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吸引力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建成环境要素与绿地使用频率的多元回归分析4.结论与建议
引言,提高老年居民绿地使用频率,有助于延缓身体机能衰退,提升晚年生活质量。,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支持系统依赖安全、舒适的绿地现有规划对其使用公平性关注不足。明确影响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建成环境要素,有助2于城市绿地的健康干预。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可达性分析,缺乏对外部环境特征对使用频率影响的探讨。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构建涵盖可达性和吸引力的分析框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环境要素与使用频率的关联性。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四个方面提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活动需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大连;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构建:基于Ewing提出的5D维度,将建成环境要素归纳为可达性与吸引力2类进行变量提取。(表1)②构建分析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各环境要素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关联性,识别潜在因子:再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比各潜在要素的影响大小,提取核心变量。结合核心变量从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角度着手,进一步提出整合性的优化策略。数据来源:调查问卷获取老年人体力活动特征值(≥60):活动时间、地点与频次,获取204份有效样本。建成环境数据则借助 电子地图、GIS等软件获取:利用GIS标走 老年人日常活动起讫点,获取住区-绿地的分层结构数据:其次,通过电子地图(BIGMAP)爬取研究范围内休闲性和事务性设施点,借助百度街景 等功能对绿地周边街道性质、数量及土地的混合情况进行补充,创建建成环境特征数据库。
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皮尔逊相关系数:绿地可达性各要素、吸引力中的绿地规模、品质及周边街道数量;。T检验:绿地周边设施网点类型、土地混合使用度, 方差:绿地类接到性质: 对比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显著系数,将显著因子纳入多元回归模型,衡量关联性:老年人绿地活动的测度指标:绿地每周使用频率,分为高频(15-28次/周)、中频(8-14次/周低频(1-7次/周)三个等级;可达性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可达性分为空间临近性和实际可达性;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影响更显著,300m的步行尺度及少量道路交又口促进高频活动。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实际出行距离和道路交叉口数量与使用频率显著负相关。吸引力影响:吸引力分为内部设计要素和外部环境特征, 内部设计要素:绿地规模对老年人活动影响有限,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活动场所:外部环境特征:设施多样性与老年人活动正相关,事务性设施比休闲性设施更能提高使用频率。街道功能丰富性与老年人使用频率密切相关,居住区街道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类型街道,土地使用混合度对使用频率影响受混合模式调节,居住混合型绿地使用频率最高。建成环境要素与绿地使用频率的多元回归分析基于相关性分析,共识别出8个潜在干预老年人绿地使用的影响因子,将其纳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模型预测效果显善(P=0.000),多个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5.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4)回归结果:绿地类型、品质和道 路交叉口数量是显著影响老年人使用频率的核心 要素结论与建议(优化策略) 完善多元、层次化的绿地布同体系创建高品质的绿地环境。强化街道网络的步行可达性,确绿地周边设施网点的配置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