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隈研吾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作品。目录:一、分割、批判、形式1.从分割到统一2.场和物3.何谓批判性?4.形式与自由二、 透明、民主与唯物论1.透明得让人倍感凄凉的风格派2.辛德勒:民主主义的理想3.内田祥哉:二战后的民主主义4.村野藤吾:制度和唯物论5.三爱梦幻中心:场所、建筑物、表象6.威尼斯双年展1995: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7.威尼斯双年展2000:少女与行者三、品牌、虚拟、圈地运动1.正统、品牌、个性2.风俗住宅3.混凝土时代4.虚拟世界5.“美”的终结6.圈地运动。结束语:出处一览,巴黎设计师推荐的私房小店。
1. 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念,其真正目的在于发出一种宣言。它宣称,建筑是超越商品之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对此,村野清醒地认识到,建筑说到底只是一种商品,它无法超越商品,不可能站到超越现实的位置上,而且商品还不断需要惊险的跳跃。用理念无法拯救商品。村野熟知这个道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唯物论者,也是彻头彻尾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谓他比现代主义更长寿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我们正在被拉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起点,即与村野相同的唯物论的起点上。2. 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 3.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木结构建筑。建造木结构建筑的时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为老的建筑会留下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新的建筑会慢慢地渗透其中,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对于这种建筑,人们会一步一步地建,一步一步地改,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拆除。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突然”这种时间概念。因为在时间上它是没有间断的,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完成”这种状态永远不会出现。4. 在第二次大战之前,日本尽管是木结构住宅一统天下,却同样有成熟的建筑文化,那些当时叫做木匠的人具备谦虚的品格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还理解业主的需求,因此,他们能设计并建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物。所以说,在混凝土结构这种大规模建筑形式到来之前,成熟的建筑文化早已存在。并且在那个时候,个性化牢牢地占据着主角的位置。 5.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名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