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速递

人居学院好书推荐 | 第十二期:走向文明:城市与人的相互成就

2022.05.02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分享精选书籍

(图二)精选书籍

(图三)精选书籍

本期推荐书单:

《收缩的城市》(SHRINKING CITIES)菲利普·奥斯瓦尔特(Philipp  Oswalt):德国人,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建筑师,出版人,《收缩的城市》计划负责人、主编。

“许多后现代城市过分利用它们的“形象”和销售它们的“文化”。这些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对神话、传统和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操控产生出来的。这种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是否足以带来真正的社会转变让人怀疑:真正的社会转变,需要一种更加根本性的文化政策。”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 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城市的收缩与扩张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收缩的城市”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长期以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发生。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例,集合了全球数逾百位专家的深入研究展开全方位剖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令全球瞩目,有关城市的讨论亦成为热点。而《收缩的城市》一书,却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尽管有关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长期、深入的工作,然而相关理论著作、资料在国内却极为匮乏,目前尚无中文版专著出版。而本书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像人必然有一天进入衰老期的事实一样,城市进入衰落期的事实本身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对衰老的无知。最可怕的是:拒绝承认衰老的事实,拒绝学习衰老的知识,拒绝接受应对衰老的健康建议。

《迈向健康城市》(TOWARD THE HEALTHY CITY)杰森·科尔本(Jason Cor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伯克利全球健康城市中心主任。著有《贫民窟健康》、《健康城市》和其他三本关于城市健康公平的获奖书籍:《健康城市规划》、《迈向健康城市》和《街道科学》。其教学、研究和实践均致力于与社区组织协同工作,在全球范围的城市中构建公共健康、城市规划和社会公平之间的联系。2013年,因其在肯尼亚内罗毕市的城市健康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获得联合国协会全球公民奖。

“WHO认为关于关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就业质量、教育机会、可支付住房、健康食物的获取、服务于各类使用者的公共交通、社会互动的安全空间、无毒的环境等。”

《迈向健康城市》是201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 杰森·科尔本Jason Corb。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作者提出了城市规划必须回到其起点,即公共健康和社会公平议题。致力于优化公共健康和提升健康公平,《迈向健康城市》是提供重新联系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实践之详细路径并深度讨论体制建构的一本著作。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城市,为超过半数的人类个体提供了栖居之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态。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对于“健康”是有所考虑的,包括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公共交通、提供休闲锻炼空间等。但同时也注意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之疾病、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城市依然面临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本书追根溯源,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卫生)之间的分分合合;从治理、公共政策、公平等多维视角分析健康城市规划,拓展了目前比较集中在物质建成环境对健康影响的探讨;将健康与公平结合探讨,丰厚了健康城市的研究和实践维度。迈向更为健康的城市将永远是一个推进的过程,而不是某个固定时间点的既成状态。希望本书对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有所启发,参与到为我们所有人建设更健康、更可持续且更公平城市的工作中去。

《迈向健康城市》的主题——“健康城市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决策框架,以重新审视、建构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并为基于参与式行动、多主体合作和持续监测的健康场所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城市与人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思考,城市成就了这城市的每个人,每个人也成就着这座城市。

只有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才能赋予这座城市的人情和感情。只有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积淀传承和发扬,才能赋予这座城市最深厚内涵。也只有这座城市的人民的奋斗与否,决定明天的辉煌或败落;也只有这座城市的人民精神风貌,决定冷暖或面目。

本期的好书推荐又要告一段落啦!适逢五一假期,人居好书不间断。人居学子们,让我们节后再见吧!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