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速递

人居学院好书推荐 | 第四期:如何提升“建筑”、“人”与“自然”三者间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力

2021.11.25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本期推荐书单

(图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图三)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图四)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图五)俞孔坚院士


 

彭一刚:

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1950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72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1952年,随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先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之后再次调整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彭一刚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89年,彭一刚的名字被美国 ABI(Amerir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收入世界名人录,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的关系极其密切,自不免要受到它们的影响。通过对于许多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传统造园艺术也往往认为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总之,古典园林,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景」部分遮挡起来,而使其忽隐忽现,若有若无。

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宅园,多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或依附于住宅的一侧,或退避于住宅的后部,从外表看极其平淡,甚至根本看不到,致使来到园外,只有一墙之隔,竟不知里面另有一番天地,这本身就是一种「藏」。有些园虽有门直接与外部相通,但一般都处理得小巧、朴素、淡雅,而切忌华丽、张扬。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城市景观之路》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绝不应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城市景观之路》分上、中、下三篇,上中两篇在社会发展历史与国际视野里,以国际城市景观建设,特别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为鉴,直言目前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城市化妆运动”乃是城市景观建设之误区,是在重蹈西方城市建设之覆辙,是封建君主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症,有必要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注意。在下篇中,作者倡导城市景观建设应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首先,从战略高度为城市建设决策者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即进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它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要建立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必须有“反规划”的思想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城市景观之路》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绝不应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从古典园林到现今代的城市发展,我们都应该考虑建筑、人与自然间的统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小到园林规划,大到城市规划,都应该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好三者间的稳定性,保持长远的思想战略。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尚有的、浅薄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和建设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表面,这些往往与自然山水、人类活动等密切联系。我们仍需不断向实践和可执行的方向不断迈进。

第四期的好书推荐到这里就结束啦!人居小伙伴们,我们下一期再见吧!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