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西安出发机场合影

(图二)香港金融管理局参观

(图三)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合影
为深化“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增强跨区域文化理解,构建国际化视野,西安欧亚学院人居环境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刘茜枚老师带领双语班8名学生于10月19日前往港珠澳,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与未来创新研学营。本次研学以深入理解全球文化差异,提升国际项目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行程包括香港大学、香港故宫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金融管理局、澳门大学、澳门历史博物馆、以及工程争议国际调解中心等,通过“高校学术交流—文化地标考察”的形式,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在实践中提升文化素养、积累见识。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亦是全球首座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其以55公里桥岛隧集群为核心载体,通过33节深海沉管厘米级精准对接攻克120余项技术难题,依托抗16级台风、120年设计寿命的特种钢材结构筑牢工程根基,在实现交通工程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突破的同时,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核心枢纽。该桥通过物理联通推动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循环,既强化“一国两制”实践的空间载体功能,又以工程实施中的国家统筹协调能力,彰显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优势,成为工程技术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的标志性成果。双语班学生从珠海乘坐金巴通过港珠澳大桥抵达香港,切身感受国家工程的磅礴伟力,激发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深化对“交通强国”战略的实践认知。
香港大学的校园沉淀着百年文化历史,建筑格局凸显“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独特气质。本部大楼以文艺复兴风格为核心,红砖外墙、花岗岩基座与尖顶穹窿尽显殖民时期建筑肌理,其保留的古典形制与内部植入的多媒体设备、小组研讨空间相呼应。校园现代建筑群采用简约主义风格,模块化布局清晰划分开放式协作区与独立教学空间,先进设施与灵活动线支持跨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参观中感受到了世界一流学府的学术氛围,树立深造与创新的高远志向,此外,通过与港大学长深入探讨未来读研升学与就业规划,明晰未来发展路径。
香港历史博物馆是呈现香港抗日历程与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载体。馆内通过战士的武器、日记等实物,微电影和历史照片,生动还原香港同胞协同抗日的英勇事迹,展现全民抗战中的香港力量。其中国家安全主题展区,以图文展板、法律文件副本等形式,系统介绍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与相关举措,串联起历史抗争与当下安全守护的脉络。这些展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香港的发展历史与“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直观地感知香港在民族危难中的担当,更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对城市发展的基石作用,筑牢历史记忆与安全意识的双重认知。
香港故宫博物馆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博物馆共设有9个展厅,建筑风格由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严迅奇为主设计师。外墙安装4022件金色曲面铝板,营造出琉璃瓦般的效果,以紫禁城建筑群颜色为主色调,搭配米黄、深红及冷灰色。整体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器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呈现出方鼎造型。馆内有900余件展品出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16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常设展厅包括“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等,从不同角度展示故宫文化及香港艺术收藏等。同学们从故宫文物的千年积淀与建筑的现代创新中,感受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澳门大学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澳门唯一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关键节点,其横琴校区以建筑工科智慧实现空间与学术战略的深度融合。校区采用“低密度生态化”规划,教学楼集群通过自然通风优化设计、光伏屋顶及雨水回收系统降低30%建筑能耗,其微电子实验室配备防电磁干扰屏蔽墙体,中医药实验室设有恒温恒湿存储区,为前沿科研提供硬件支撑。依托这一建筑载体,澳门大学既以中葡双语特色搭建国际学术网络、推动生物医药与集成电路领域成果转化,更以建筑工科与学术、战略的协同,彰显“一国两制”下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典范价值。同学们漫步在澳门大学校园中,亲身体验了澳门大学如何将绿色建筑与前沿科研深度融合,其“一国两制”下的国际化办学成就,为规划升学路径、拓展全球视野提供了宝贵参考。
澳门博物馆是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的核心载体,聚焦本地从殖民时期到当代的发展脉络。馆藏殖民时期商贸文物、中西合璧器物,见证明清海上丝路的文化交融。通过参观,同学们既能借实物理解澳门“多元共存”的城市特质,也能感知“一国两制”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区域文化研究与专业学习提供具象案例。
珠海市工程争议国际调解中心作为衔接工程实践与行业规范的专业机构,珠海市工程争议国际调解中心的运作体系体现了“工程实践问题解决与行业标准落地”的联动逻辑。中心通过梳理典型工程造价争议案例,提炼出“合同条款漏洞”“工程量核算差异”“跨境工程结算分歧”等核心争议类型,并结合行业规范与调解机制,形成标准化的争议解决流程。在研学交流中,专业人士分享的案例分析与模拟调解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工程领域实践问题的复杂性,更明白了“技术规范、合同管理、沟通协调”在争议解决中的协同作用,为理解“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的衔接路径”提供了实务参考。
孙嘉汛 工程管理2403班:这次研学像趟鲜活的“行走课堂”,逛港大时,新旧建筑的碰撞让我懂了传承与创新;在历史博物馆触摸抗日记忆,更真切感受到家国分量。王可泉 工程管理2403班:踏入香港故宫博物馆,最震撼的是国宝与现代展馆的碰撞,光影里的商周青铜透着千年质感,展陈设计让北宋书画意境更灵动。它不只是文物容器,更是文化桥梁——既承载内地故宫的厚重底蕴,也借特展展现香港中西交汇的独特视角。薛童月 工程管理2403班:此次港澳研学,从香港国际金融风貌到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以开放视野学其先进,更在实践中悟老城改造的文化与技术融合,为专业积累实践经验、锚定发展方向。徐梓涵 工程管理2403班:港珠澳研学之旅短暂却深刻,港珠澳大桥的壮阔,让我见识别样基建奇迹,维多利亚港与大三巴的迥异风情,让我认识到了文化的多元,走进港大、澳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令人印象深刻,开拓了我们的国际视野。茶正荣 工程管理2403班:身在港珠澳大桥上时,才真正被大国工程的力量击中。原来课堂上的多学科融合,是沉管隧道毫米级对接里的力学优化与材料创新的工程智慧,是人工岛抗台风设计里的岩土与海洋工程碰撞。这份具象的震撼,比任何文字都有力量,也让我更懂坚持与协同的重量。陈益龙 工程管理2403班参观工程争议调解中心时,其市场化运作与国际化调解规则的结合,启发我从工程管理角度思考如何平衡项目效率与争议解决成本,拓宽了专业认知。鲁子航 工程管理2403班从香港大学到澳门大学让我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同时了解到了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为我未来更进一步的学习发展有了方向和目标。倪家好 工程管理2403班: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抗日展区,指尖划过战士的旧日记,看着复原的防空洞场景,突然懂了“家国”不是课本里的抽象词。那些藏在文物里的咬牙坚持,让我对责任和守护,有了比文字更真切的感受。
“融实践于学术,探湾区之发展”本次粤港澳大湾区研学营,以串联港珠澳大桥工程智慧、香港故宫文化交融、澳门历史遗产价值及港澳大学学术特色等节点。通过实地考察,既深化对跨区域工程技术、中西文化脉络的认知,也在老城改造、高校科研等场景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明晰“一国两制” 框架下区域协同发展逻辑,为后续专业学习与服务湾区建设筑牢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