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速递

知行合一践学途 智建青春赴新程——2025级智能建造专业认识实习活动企业研学纪实

2025.10.30      绿小居      浏览量:

(图一)广联达企业研学

(图二)广联达企业导师讲解

(图三)智能建造行业发展解析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落实学院高质量实习,加深2025级大一新生对智能建造专业的了解,认知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了解3D打印、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无人机、BIM等智能建造技术;有助于学生对智能建造专业形成良好的初步认知,并通过认识实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西安欧亚学院2025级智能建造专业5个班232人于10月29日赴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研发大厦、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智能建造中心、老城根G-park开展认识实习企业研学活动。

智能建造2504、2505班同学赴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研发大厦企业研学。大厦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北地区设立的核心研发与展示基地,聚焦“数字建筑”理念,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IoT、AI等前沿技术,打造集研发、测试、展示、培训于一体的智能建造创新平台。大厦内部设有数字建筑体验馆、智慧工地模拟区、智能建造实验室等功能区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同学们逐一参观,了解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项目。

李同学表示,最喜欢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研发大厦的生态栈道,位于大厦的生态中庭内。这些栈道采用木制材质,穿梭于中庭的亚热带植物之间,连接着各个办公区、共享区、健康检测区和娱乐休闲区。栈道旁有高达36米的水幕景观瀑布,它可智能调节室内温湿度,与栈道共同营造出一种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的氛围,让员工足不出户便可亲近自然,实现了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完美融合。他表示非常期待能够毕业后入职广联达。

广联达产品部葛经理为同学们做了智能建造行业发展解析专题讲座。广联达是国内建筑信息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专注于为建筑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图中通过实体建筑模型与背景的数字化大屏展示,直观呈现了其在建筑设计、数字化孪生等领域的技术应用,体现了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展示了从建筑设计概念到数字化呈现的完整视觉效果,凸显了广联达在建筑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理念。

智能建造2504班谷翼熊:通过企业研学,我明白了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大学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广联达BIM软件培训、建模竞赛(如国际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熟练掌握智能建造的软件技能,将技术理论转化为实操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竞赛考取广联达GIAC认证(如BIM系列二级、三级证书),成为建筑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持证者”。这些证书在求职时极具竞争力,能帮助我脱颖而出。智能建造2504班王程荣:今天的企业研学,参与广联达的认知实习、企业讲座(如“数字建筑的未来与发展”主题分享),我深入了解了智能建造专业发展趋势,建筑信息化前沿趋势,观摩了真实项目案例(如大兴机场、重庆跨山跨江隧道的BIM应用),坚定了我学好智能建造专业的信心!

智能建造2501、2502、2503班同学赴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智能建造中心、3D打印产业化基地开展企业研学活动。该公司事业部黄经理热情接待并细致讲解。在钢渣堆放区的环保实践在钢渣堆放区,同学们看到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被规范堆放、科学管理。这一区域是龙钢公司践行循环经济的缩影,钢渣经后续处理可转化为建筑材料等资源,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体现了企业在环保与资源回收领域的扎实探索。同学们走进龙钢的3D打印车间,这里摆放着大型3D打印设备及成型的建筑构件及产品。企业将钢铁产业与3D打印技术跨界融合,拓展了非钢产业的发展空间,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工业企业的创新转型魄力。车间内还有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招财猫艺术装置,生动展现了工业与艺术的创意结合,彰显企业在产业多元化探索中的趣味性尝试。

校企共筑工业人才培养桥梁参观尾声,实践团成员与企业人员在厂区合影留念。此次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近距离观察钢铁工业从生产到资源循环、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新的全链条实践,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对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有了立体认知,为校企后续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智建2501班张宸硕: 从课本到现场的震撼“从前在认知里,“钢铁生产”只是冰冷的流程图和术语,直到站在龙钢的原料场前,看着巨大的机械臂精准搬运矿石,听着车间里隐约的设备运转声,我才真正理解“工业脊梁”的重量。在钢渣堆放区,当得知原本可能造成污染的钢渣,经处理后能变身为建筑骨料时,他更是刷新了对传统钢铁企业的印象:原来钢铁不只是重污染的标签,更是“循环利用”的实践者,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比课本上的理论更有冲击力。A智建2502班张仙聪:看到钢铁厂里居然有3D打印车间,还能用金属材料打印出精致的招财猫摆件,我第一反应是颠覆想象!”墙上“降本增效 助力非钢产业发展”的标语,让我对“传统工业转型”有了具体认知:“以前觉得3D打印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能和钢铁产业结合,拓展出非钢领域的新赛道,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企业敢闯敢试的魄力。这也提醒我,未来的专业学习不能局限于单一领域,要多关注跨界融合的可能。A智建2503班赵铭昊:参观时,技术师傅们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从炼钢温度控制到环保设施运行,他们眼里的专注和对企业的热爱特别打动人。当了解到龙钢为了节能减排,投入大量资金升级环保设备,甚至将厂区打造成绿色园区时,我深受触动:“工业发展不是‘牺牲环境换效益’,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种担当让我明白,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把社会责任放在心里,用专业能力做有价值的事。”此次企业研学,让同学们跳出课本、走进现场,在商业地标、科技园区与工业厂区的多元场景中,深化了对专业核心技术、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责任的认知。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以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开阔的行业视野,努力成长为“让技术有温度、让建筑会‘说话’”的新时代智能建造从业者,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作为西安城墙内首个开放式商业街区,老城根G park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将明城墙遗址与现代商业空间无缝融合。这是一个集 商业、文化、科技 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也是智能建造与绿色建造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典型案例。智能建造专业的同学分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实习。张老师介绍道:今天我们的参观实习,不只是“看一看”,更是要带着问题去看、带着专业视角去学。我会从智能建造的角度,结合BIM、装配式建造、绿色建材、智慧工地等知识点,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个真正的城市更新项目是如何“聪明地”建起来的老城根G park项目采用了大量装配式建造技术、绿色建材和智能运维系统,在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全面应用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建造过程的可视化、数据化、精细化管理。老城根G-park创新性地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商业街区设计,标志性的下沉式雨水花园每年可收集利用雨水3000立方米。屋顶农场与垂直绿化覆盖率达40%,不仅降低建筑能耗15%,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空中花园”。近日,项目荣获“国家级绿色商场”称号,其“文化+生态+商业”的融合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西安方案。

杨老师讲解道:同学们,老城根G park不仅是一个商业综合体,更是 智能建造技术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活教材”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有你们在课堂上将要学到的知识。希望大家今天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脑子去想,带着问题去学。智能建造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你们未来就是这个行业的主力军!

智能建造2505班张志轩:踏入老城根G-park的那一刻,便懂为何它能从"网红"走到"长红"。这座距西安城墙仅一公里的商业街区,像一位会讲故事的匠人,将汉风古韵与现代锋芒缝缀得恰到好处——汉阙式的入口藏着千年古都的底气,2000㎡的异形水晶LED大屏又闪着未来感的光芒,挑高24米的环形水幕在微风中散开水雾,恍惚间竟不知是站在长安的街巷,还是潮流的前沿。A智能建造2505班乔义淋:作为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参观老城根G-Park的经历,让我跳出课堂理论,触摸到技术落地的鲜活温度,也重塑了对专业价值的认知。这里的每处设计都是智能建造的微观样本:1.5万平方米的ETFE膜结构天幕,用340块异形气枕实现透光与控温平衡,内置雾化系统精准调节温差,其背后是BIM建模对材料特性、气候需求的预判,让我明白智能建造不止于施工高效,更在于全周期的体验优化;2000平方米的异形LED大屏,靠220个显示平面拼接出“倒水晶”造型,毫米级安装精度依赖数字建模与施工协同,印证了“设计数字化—施工精准化”的全流程逻辑。更触动我的是技术与文化的共生。入口双阙建筑用参数化设计转译汉代织锦纹样,水秀广场用24米高水幕承载在地艺术展演,让我意识到智能建造绝非冰冷技术堆砌,而是用数字工具让文化在现代建筑中鲜活延续。

这次认识实习让全体同学明晰了方向:未来学习中,既要深耕BIM、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也要关注地域文化与场景需求,努力成为能让技术有温度、让建筑会“说话”的智能建造从业者。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